一年前,泰國公共衛生部食品藥品管理局(MOPH)就草本茶質量標準要求推出公告草案,理由是當前用于飲品消費的草本茶數量增多,而草本茶所含植物成分復雜,加大了食品安全監督的難度,為最大限度的保護消費者,故出臺此公告草案。
根據該公告中的定義,草本茶是指由植物的某部分制成,未經(深)加工的產品,消費者用其加水烹煮或沖泡飲用。公告中涉及的植物種類包括:云香科木菊、錦葵科瑰茄、姜科紅豆蔻、檸檬草、菊科紅花、積雪草、菊花、羅漢果,靈芝、絞股藍等。其中菊花、羅漢果、靈芝、絞股藍等,我國對泰國均有大量出口。
盡管該公告還處在征求意見和建議階段,一旦正式頒布,將對我國草本茶的生產出口產生較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首先,公告草案要求草本茶在沒有規定標準的情況下,含水量低于其自身重量10%。從我國多年檢驗實踐來看,即使水分達到13%,絞股藍茶仍能保存2年而不變質、不生蟲。用密封塑料袋包裝、未經硫磺熏蒸的羅漢果,水分達18.7%時,仍能保存2年而不變質、不生蟲;而當水分含量低于10%時,羅漢果果殼變得十分脆弱,稍碰即爛,客戶反而無法接受。因此中國專家提出,應建議泰方考慮實際情況,根據草本茶的不同品種、不同包裝形式制定其水分含量,使技術指標更具針對性和可行性。
其次,公告草案要求草本茶“無致病微生物”。中國專家認為這一要求太過籠統,對象不明確。因為致病微生物種類很多,只有對致病微生物種類予以明確,才能確定檢驗項目,使法規具有可操作性。同時由于采用不同檢驗方法,其檢測結果存在差異,亦應對各種指標的檢驗方法予以明確。另方面,某些致病微生物只有在達到一定量的情況下才對人有致病性,因此國際標準中一般會給出限量值,而不是“無”(零值)。
第三,公告草案要求草本茶“不含有色素”等添加劑。但草本茶既然是天然的植物產品,必然含有天然色素,如:含有葉綠素、葉黃素等,且紅花等中的色素是對人健康有益的。因此,中國專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將該條款修改為“除草本茶中原有色素成份外,不得添加天然或人工色素”,同時建議將“不含有香精、調味劑和其他添加劑”,改為“不得添加香精、調味劑和其他添加劑”。
第四,公告草案要求草本茶“不含對精神或神經產生迷幻作用的現代藥物、原料和毒品”。
目前在ISO、DIN、NF、BS以及中國標準中,均允許茶葉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堿、可可堿等成份,只是對其制定了限量標準。中國專家認為此條款有失偏頗。
第五,公告草案要求草本茶“不含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病原體或有毒物質”。按照國際慣例,技術標準中對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都有具體限量,而該公告草案中草本茶污染物(重金屬、砷、二氧化硫含量)是參照食品法典CAC中果蔬汁的標準制定的,但與果蔬汁不同的是,草本茶在生產過程中經過了烘干或暴曬,大量水分已經失去,其成品的重量僅約為原來新鮮采摘的四分之一,且草本茶一般不直接入口,而是通過加入大量的熱水浸泡后,飲用其茶湯。而草本茶中的污染物(除二氧化硫外)在草本茶浸泡過程中很少進入茶湯,因此直接食用果蔬汁與飲用草本茶的茶湯有很大差異。
中國專家指出,盡管泰方表示將對我國專家評議予以考慮,但最后能否采納中國專家的意見尚未可知,但草本茶追求“綠色”是國際趨勢,我國出口企業仍應牢牢扣住“綠色”概念,以先進的標準為指導建立GAP(優質農業生產管理)種植基地,加強對農藥殘留和出口前熏蒸處理的管理。此外,還應提高此類產品的保藏技術水平,做好對植物固有酶的滅活,以及微生物和水分控制,避免其發生腐敗和霉變,從而在競爭中,以優質求生存,以優質求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壯大,不斷保持和擴大出口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