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西湖龍井的明前新茶還沒下來,早早就有商家掛出“御牌西湖龍井”--接受預定,限量100斤,3萬元一斤的天價牌子。
即使是否物有所值的爭議聲不斷,3月25日,該商家的銷售人員告訴《法治周末》,他們已經預訂出去一大半了。
“我們從來沒有賣過這樣貴的茶,說白了這就是炒作。”銷售杭州西湖龍井的一家企業負責人說。
但是,天價茶商家卻稱,他們銷售的茶確實物有所值。
天價茶到底是物有所值還是炒作經營茶葉多年的李淑瓊則向記者坦言:“很多茶的價格是人為炒作上去的。在一個沒有規范的市場里,茶的叫價隨意性也很強。”
“如今炒作風盛行,炒房、炒金、炒紅木……比起炒綠豆、大蒜,炒茶也算是正常啊!”茶道愛好者陳軍邊倒著沏好的茶,邊感嘆道。
參差不齊的茶價
清茶比酒香。清明節前采摘的第一撥新茶自然最為珍貴。而這最為珍貴的茶葉,竟然能被冠以3萬元一斤的價格,是否有點夸張
3萬元一斤的龍井茶是有點夸張,但是明前龍井賣到3000元左右一斤的價格倒是正常,北京馬連道茶城的一位經銷商說。
而售賣此高價茶的公司自有解釋。該茶葉公司董事長祝百昌介紹,他們先請懂茶的內行人到茶農家收購茶葉,知道這個茶葉產自什么區域、什么時間段、茶樹的年份,這樣就保證了茶葉的基本品質。然后,對茶葉進行精加工。茶農炒制后的茶葉,會用日本引進的紅外線設備進行烘干,這樣烘干后的茶葉保存時間更長,香味更盛。
“接下來,就是對茶葉進行精挑細選,做到大小顆粒基本一致。從最初收購的每斤3000元的明前茶,8斤里挑一斤,成為頂級龍井;其次,還有從每斤2500元、每斤2000元的里面,進行挑選,它們每斤的價格就在1.5萬元至2萬元之間。”祝百昌說。
精挑細選之后,龍井茶不再是農副產品,而成了茶商希望打造的奢侈品。對于這一天價茶,杭州西湖茶協表示并不是壞事。
而同樣銷售西湖龍井茶的兩位茶商也告訴記者,他們從來沒有賣過3萬元一斤的價格,龍井現在還沒有奢侈到這個地步。
至于茶葉價格,杭州西湖區西湖龍井茶產業協會會長商建農解釋,茶葉的價格是放開的,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只對茶葉進行等級劃分,價格由市場決定。
陳軍告訴《法治周末》,龍井茶如果單純從生產成本計算,最終的售價確實與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投入相差較大。但是西湖龍井春茶產量很小,采摘的也就是茶樹頂端的新芽。明前茶采摘于天氣尚冷時,茶香濃郁。與清明節后天氣暖和而生長迅速的龍井有所不同。而明前茶的產量只占總產量約十分之一,有限的產量使得明前茶分外搶手,這也是即使標出高價,明前茶依然受追捧的原因。
然而,記者發現市面上的龍井茶價格依然參差不齊:同是明前西湖龍井,在杭州本地專賣店標價3000元左右一斤;在北京的老字號茶莊賣到5000多元一斤;在淘寶網上則可低至1000元一斤;在北京馬連道茶城的龍井專賣店則只售300至700元一斤。
而在馬連道,一些商戶向記者兜售剛下來的明前茶,另一些商戶則告訴記者,現在新茶都還沒有下來,即使下來在馬連道也很難買到明前茶。面對不一而同的說法,讓人不禁產生了困惑。
附加文化值幾何
李淑瓊告訴《法治周末》,決定一種茶葉是否價格昂貴有三個因素:樹種、工藝和保存,其中樹種和工藝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國的茶葉生產,還傾向于傳統種植和制作,強調產地、工藝和個性化差異;強調不同地域,甚至不同茶師工藝的細微差別。
某種程度上,茶是一個與文化、生活方式相關的消費產業,陳軍評價道,在這種情況下,對一些人熱炒的茶價,你很難用其成本來衡量。
對產地、甚至對樹種的追捧,讓一些茶成了得不到的珍品。武夷山天心巖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僅存的4株母樹大紅袍,早已是茶界的經典,被視為稀世之珍。“這樣的茶就是出多高的價錢都買不到的。”李淑瓊說。
另一些樹種不像大紅袍這么珍奇,但同樣備受重視,如安溪鐵觀音,講究的是安溪縣出的樹種。然而,市面上充斥著聲稱自己是安溪縣樹種的鐵觀音茶,十個里面有九個可以說都是假安溪鐵觀音。因為大家對原產地茶的追捧,這些品質并不差的假茶,只能借安溪鐵觀音的名號才能賣個好價,李淑瓊向記者解釋“茶江湖”的潛規則。
人們對茶味道的苛刻,也引起了“拼配茶”的誕生。拼配茶也是要憑茶師傅通過感官經驗和拼配技術將兩個茶拼配出來,產生出或者更好看的茶形,或者更濃的茶香,或符合品茶人要求的茶味,李淑瓊說。
而在工藝方面,李淑瓊解釋,首先是包含有工人采摘費,采出的茶并不是每顆都能用,要進行挑選,挑完后要請工藝師傅炒茶,中間有做壞的還要挑出來。而有些老炒茶師傅的工藝了得,直接決定了茶的品質和口感。所謂物以稀為貴,也包含這些越來越少的老工藝師傅們無價的手藝。
炒作盛行的茶葉市場
不過,市場上很多茶價確實是人為炒上去的,原料、工藝雖好,但是成本確實不值幾萬元。
李淑瓊告訴記者,福建之前有個茶種的炒作案例,就是以價格高、專供政府,而大獲名氣。當這種名牌效應產生后,買家也就接踵而至,甘愿掏錢買這個新茶送人∩以說,這是商業營銷上的一個成功案例,但反過來,也是茶葉炒作的冰山一角。
正是由于茶葉沒有明確的標價機制,加上說不清道不明的飲茶文化夾雜其中,市場上的茶葉價格確實混亂不清,外行人去買茶全憑別人叫價,“物有所值”在這里難起作用,陳軍也承認這樣的原因。
有炒作自然就有跟風。李淑瓊告訴記者,她曾經一度計劃從茶農處收來品質茶,然后統一使用自己設計的專用包裝。為此前期宣傳投入了很多資金,但是很快發現市面上就有仿制品出現,專利和品牌很難保障。
遭遇同樣尷尬的是金駿眉的首創者江元勛,當時他錯過了注冊商標的最佳時機,而他創新的這種紅茶通過宣傳獲得市場認可后,身價倍增,伴隨而至的是市面上跟風出現的各種各樣的金駿眉。江元勛感嘆:“原料是桐木關地區的正山小種的芽頭,這是最起碼的條件,連這個都做不到,絕對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金駿眉。”即使如此,現在誰都可以用的金駿眉商標,現在只能靠消費者自己來辨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