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華夏茶鄉”之稱的龍的故鄉——龍巖,茶文化源遠流長。相傳在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縣初期,龍的傳人就在龍津河畔興辦“老三茶莊”。老大在江山鄉斜背村山上種茶,方圓百里,很有名氣。據史料記載,他種的茶樹為我國南方的優良品種,“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老二制茶,香飄萬里,蜚聲江南。茶要制造得好,按他的經驗采摘是關鍵。史料記載,老二的做法是“茶之芽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四、五枝者,選其中枝穎者采焉。”要選擇天氣晴朗時采摘,立即蒸熟、搗碎,拍打成形,烙干后封裝保存,制茶工序結束就可上市了。
老三售茶,經營有方。他的生意經是“誠實為先,視購者為上帝也”。因此他很注重茶葉質量,絕不銷售偽劣茶。他認為茶葉形狀多種多樣,大略說來,有的像北方人穿的靴子那樣皺縮;有的像野牛肩肉那樣有褶皺;有的像浮云出山時的狀貌,彎曲多變;有的像風拂過水面時,激起搖曳的微波,這些都屬精美的茶。還有的像竹皮筍殼,枝梗很硬,難以蒸搗,做成的茶表面像籮篩狀,或像荷葉被寒霜摧殘莖葉凋零,狀貌全變了,其形狀萎縮衰敗。這些都屬粗老茶、劣質茶。有了好茶,泡茶的水也要選好,以山泉水最佳。山泉水選擇鐘乳石上滴下的水,或石池里流動緩慢的水為最好。山上的噴泉水以及湍急的水和急速旋轉的水都不要取來喝,人經常喝這種水會生病。有些山谷中的水雖然看上去很清,但不流動,自夏天至秋天降霜之前,會有蟲蛇與草木之毒潛浸在里面。如要喝這種水,要先決開塘口讓有毒的積水流去,等新泉水細細流動時,再汲取煮沸泡茶飲用。
老三以茶會友,廣交朋友,他還向鄉親們宣傳神農,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意思是說,長期喝茶,可以增進人的身體健康,精神飽滿。但茶更重要的功效是促進和諧。正如孔子曰:“茶促和,酗酒傷肝易斗。”就是說,人喝茶喝出和氣,而酗酒傷害肝腎,使人脾氣暴躁,很容易斗毆影響團結。
難能可貴的是,老三不僅僅是銷售茶葉,宣講茶道,還身體力行調解民間糾紛,深受鄉親好評。有一次,鄉間有兩個茶農因茶場山界不清,發生爭吵事端,愈演愈烈,乘酗酒醉后,雙方糾集親房,伺機械斗。老三聞訊后,把這兩個茶農請進茶莊,一邊品茶解酒,一邊悅聲調解,曉之以理,闡述利害,最終讓他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三還與他們上山勘查,劃清山界,了卻了一樁行將流血的械斗,促進茶鄉社區和諧。
而老大在斜背村種的斜背茶也成了名茶。連明代正統年間編纂出版的《龍巖縣志》亦明文記載:“福建名茶之一斜背茶,產于江山斜背村。”這本古老的“縣志”還記載龍津河畔歷史名茶有菜茶、梅占茶、大白茶和毛蟹茶等多項茶葉名優品種,為我華夏茶葉土特產品名錄增添了光彩。
饒有風趣的是,茶葉有名氣,不少美女也爭著以茶為名。相傳江山鄉山上的“睡美人”,就是古代美女茶香幻化而來的。當時江山鄉良家少女茶香有幸選美進京,竟“醉”倒眾多京官。茶香晉見皇上時進貢一包斜背名茶,皇上高興地說:“非獨酒能醉人,茶亦能迷人矣。”即封茶香為“廷婦首”。不久茶香因病返鄉,病故葬在江山,經多年風物造化成了風景名勝“睡美人”。此為民間傳說,因年代久遠無法調研證實,權作一家之言吧。
但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證實龍的故鄉茶文化成果豐碩的不僅僅是“斜背名茶”與“江山睡美人”的歷史掌故,而明朝年間盛行于蘇坂鄉美山村的“采茶燈”舞曲,茶童、茶女、茶公與茶婆同臺演出,構成一幅幅優美采茶畫面,更是世代令人神往。1952年春,龍巖縣代表隊演出的“采茶燈”舞曲,在全省首屆農村文藝會演中奪冠;1954年夏,經由中央歌舞團加工排練的“采茶燈”舞曲,在莫斯科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榮獲演出獎,把龍津河畔的茶文化從深山野嶺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