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那壺茶》沸騰韻
潮
中國茶城網消息由南方歌舞團(廣東民族歌舞團)演出的中國舞臺上唯一的一部潮汕舞集《潮汕那壺茶》11月30日將在廣州軍區禮堂上演。
55年前,廣東民族歌舞團在海南成立,成立不久就以我國著名舞蹈家陳翹的《草笠舞》而聲名鵲起于國際舞臺。后來更名為南方歌舞團,由海南回到廣州的廣東民族歌舞團近年來在國家一級編導、團長謝曉泳的帶領下,游歷世界,拿遍大獎,并繼續根植于民族民間文化之中,創作出了大型舞蹈系列《南方之舞》、《嶺南之舞》等。而在改革開放30年之際,他們將藝術觸角伸到了潮汕地區,投入近500萬元打造了在本屆廣東藝術節上亮相的潮汕舞集《潮汕那壺茶》。
主題之潮:挖掘工夫茶文化韻味
11月17日在南海劇院的彩排現場,86歲高齡的中國舞蹈界權威賈作光先生在演出結束后擲地有聲地對記者宣稱,這是一臺體現了粵風、粵情、粵韻的作品,風格雅致,舞蹈細膩,動靜結合。
和我們看慣了的熱鬧艷俗歌舞晚會不同,由《序曲》、《搖籃》、《學堂》、《出花園》、《請茶》、《潮州魚丸》、《井邊》、《水布舞》、《繡花》、《大海》、《蒸甜馃》等十幾個獨具潮汕民俗風情的舞蹈小段組成的舞集《潮汕那壺茶》散發出一股書香雋永的詩意與雅致,那是主創人員深挖追溯獨特的潮汕工夫茶文化所散發出的韻味。本舞集的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家羅慧琦先生說,他們先后下鄉六七次,為的就是能真實反映潮汕地區最有特色、最有風味的人文風情。潮州古城敝巷里繡花桌前,朝陽古村送神花架旁,揭陽鳳凰燈火下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們甚至在一艘破船上找到早已失去蹤影的潮州搖籃。
舞蹈之潮:
魚丸高高彈向空中
《潮汕那壺茶》分為三個部分:《稚童》、《日子》和《故鄉》,每一部分則由不同的小舞蹈組成,這是一臺可以看得懂的舞集,舞蹈擔當了敘事和抒情的功能。
在《稚童》篇中,《出花園》講述的是潮汕少女獨特的“成人禮”,14周歲的女孩選擇吉日,經過12種鮮花和枝葉的沐浴,宣告長大成人,舞臺上呈現這一變化,以翠綠的荷葉簇擁,原本扎著小辮子的女孩分開荷葉,已成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學堂》則記錄了調皮的孩子們在私塾中與老師之間的斗智斗勇,風格詼諧幽默,動感十足。
《日子》篇中,《潮州魚丸》風趣有致,小伙子們以優美的舞蹈,將魚丸高高彈向空中;《花女》中,腳踩木屐,肩挑花籃的賣花女子們舞姿綽約,卻因受到西洋風的熏染,竟然人人一副墨鏡。
《故鄉》篇則鄉情彌漫,《點號》是表現送別親人漂洋過海的難舍難分……編導謝曉泳的唯美、高波的動感、孫珊的抒情,使得舞集動與靜錯落有致地交織在一起。
而連接三部分的銜接,則以書卷一般的藍底白字字幕將每一部分的主題點染出來,并以獨自品茶、夫妻月下對飲、三五知己小聚的飲茶場面,寫意般地將潮汕的茶文化貫穿全集。
謝曉泳表示,《潮汕那壺茶》不是原生態的呈現,他們要做的是以一種現代的舞臺呈現方式,將提煉后的潮汕元素以舞蹈的形式呈現出來。而舞集取名《潮汕那壺茶》,并不是為了談茶道,而是意在將這些舞蹈所反映的潮汕地區往日風情的生活,比作意蘊深長的“茶”,并把它奉獻給觀眾,一起品味其中的甘苦與美妙。
謝曉泳已經勾勒好這部舞集在比賽后的市場前景——將這些小舞蹈以不同的規模組合,可以適應國內慶典的演出,甚至可以到海外去演出。
音樂之潮:
并非“原生態”移植
普寧人羅慧琦2007年已經退休,他將《潮汕那壺茶》的音樂創作當作自己的收官之作。“寒鴉戲水,畫眉跳架,民間小調,潮劇……”羅慧琦說,“我們在最終版本的音樂里面起碼運用了十幾個素材,而且不是單調運用素材的那種所謂"原生態"的移植改編,而是通過吸收這些民間的文化精髓,然后進行二度創作,難度非常大。我研究了幾年潮州音樂、潮劇等文化題材,劇里面的每一幕音樂用了什么素材,如何發展,我都是有依據的,不是憑空捏造的都市音樂。”
看過這部風情舞集的舞蹈專家說,《潮汕那壺茶》以其文化底蘊和藝術品位,迥然于不少當下浮躁的大歌舞,同時也填補了大型舞蹈作品中對“潮汕文化”深度挖掘的一塊市場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