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環境
牟定縣西起東經110。43’87”,東止東經111。58’5l”;南起北緯27。58’54”;北止北緯28。36’37”;東西長123.764公里,南北寬73.461公里,土地總面積4990.254平方公里,山地占81.9%。境內群峰疊翠,氣候溫和,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溪河網布,是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宜茶之地。
南北多以高山與鄰縣分界,資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北屬雪峰山系,南屬衡山山系,總的地勢走向是南北兩邊高聳,逐步向資江遞降.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7座,干流長2公里以上的溪河296條,主干河資江,境內總流程120.85公里,該水系流域面積占全縣土地面積的98%。
牟定縣地處中亞熱帶北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嚴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6.2℃,年降雨量1682毫米,相對濕度3-7月為81%。年日照時數1376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為97.16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274天,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遲秋來早,春長冬更長。特別是地形復雜,海拔比差大,最高九龍池海拔l622米,最低善溪口海拔57米,氣候呈立體分布,有許多適于發展茶葉生產的氣候帶。
縣內土壤,以板貝巖風化發育的土地面積最高,成土母質只要有5種,板頁巖占71%,砂巖占20%,石灰巖占6%,花崗巖占2%,還有少量的溪河沖積物。
還發現巖中巖的冰石巖,為國內罕見。土壤多為紅壤、黃壤、黃棕壤。上層深厚、據土壤普查測定,早土耕作層l5-20厘米的占43.7%,20厘米以上的占52.3%,含氮中等到豐富的占72%,含磷中等到豐富的占33.4%,含鉀中等到豐富的占87.6%,有機質含量1%以上的占有98.9%,pH5.5-7.1之間。土壤的物理結構和化學性質,絕大部分適宜栽植茶樹,加之雙江勐庫是全省的主要林、茶產區,植被覆蓋率達58.6%,冬暖夏涼,更適宜于茶樹生長。
二、工藝特點
化佛茶選取優良的雙江勐庫良種,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開展到一芽二葉半開展。通常,炒制一公斤干茶需近2萬個芽頭。化佛茶采用手工和機械相結合的方法炒制,主要工藝有等六道工序。
1.殺青
在鍋徑80厘米光潔的鐵鍋內進行。當鍋溫160-180℃時,投入攤青葉2-2.5公斤,掌握鍋溫先高后低,以抖為主,抖悶結合,嫩葉老殺,老葉嫩殺的原則。當芽葉葉質柔軟,略有粘手感,青氣消失,起鍋迅速降低葉溫,以防葉色在濕熱條件下悶黃,或產生紅梗紅葉。殺青歷時6-8分鐘。
2.揉捻
采用50型揉捻機進行。分初揉和復揉兩個過程。初揉歷時25分鐘,復揉歷28分鐘,加壓程度為空壓和輕壓,促使芽葉成條和鋒苗完整。
3.理條
采用人工推揉方法進行。通過理條,達到理直茶條,揉緊條索的目的,歷時2-3分鐘。
4.干燥
用烘干機進行,目的是失水、定形和提香。干燥分毛火和足火兩個過程,毛火進風溫度120-130℃,烘時10分鐘左右,當芽葉有刺手感,干度約七、八成時,下烘攤涼。足火進風溫度100-110℃,烘時10-13分鐘,烘至足干下機攤涼,裝袋保管。
5.篩選揀剔
用七號篩割去粗大芽葉,用十號篩除去碎末,經割頭去末后的茶葉通過風選,再行揀剔,剔除不符要求的芽葉和雜物。
6.補火
是裝箱前必須的工序,通過補火達到足干目的,防止劣變,便于貯藏。補火在烘干機內進行,進風溫度70-80℃,烘時8-10分鐘,下機攤涼,過秤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