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湄潭,你感受最多的是綠色。在碧波蕩漾的中國茶海,在櫻花綻放的象山茶園,在如詩如畫的翠芽27度森林康養基地,你看得見的地方是茶,你看不見的地方還是茶。湄潭茶人一生都在與茶相伴,一生的努力與耕耘,都是為了做一杯好茶,這茶是敬世界敬賓客的,也是撫慰茶人自己的。”在日前召開的“脫貧攻堅看遵義”新聞發布會上,湄潭縣長李勰激情昂揚,向人們推介湄潭這一壺有故事、有情懷、有格局的好茶。
湄潭種茶制茶歷史悠久,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中就有關于湄潭茶“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的記述,《貴州通志》也有著“石阡、湄潭眉尖茶皆為貢品”的記載。湄潭人鐘情于茶,茶與湄潭相生相融,而這片小小的綠葉,如今更托起了數十萬人脫貧致富的夢想。
近年來,湄潭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支撐,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以黔北民居新農村建設為標志,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勠力同心戰貧困,共筑新路奔小康。
截至目前,湄潭縣茶園面積達到60萬畝,覆蓋全縣64個貧困村,農民茶園畝均收益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交上了高分值的茶產業轉型升級“湄潭答卷”。茶產業成為了湄潭的主導產業、富民產業,“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全國十大重點產茶縣”“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范縣”“中國茶產業扶貧示范縣”“國家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十大茶旅融合示范縣”“貴州茶產業第一縣”等榮譽也紛至沓來。
改革創新添動力
改革與創新,是湄潭發展的根本與動力。
湄潭是全國著名的農村改革試驗區,也是首批國家試驗區之一。自1987年以來,敢為人先的湄潭人便承擔了五輪17項國家級的改革課題,不斷推進農村改革試驗,用改革促進“三農”工作,探索形成了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農民負擔“均衡減負、戶戶減負”、農村土地流轉“三轉移三集中”、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四確五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五定五明”等五大改革成果,為中國農村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創新提供了實踐經驗。
與此同時,湄潭縣還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退耕還林的大好時機,結合農村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大膽地提出了“退耕還茶”的創新思路,并以其符合科學發展觀,符合縣情村情,得到了認可與推廣。湄潭茶從2000年的不足3萬畝發展到如今的60萬畝,從一山一嶺到千山萬嶺、綠浪連天、茶香四溢,真正實現了荒山變金山、綠葉變金芽、農民變股東的華麗轉變。
湄潭因改革而興、因改革而富,更為湄潭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和物質基礎。但湄潭從未停下前進的步伐,始終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尋找一條山地農業縣如何破題、如何憑借現有土地資源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的路徑,并最終定位在茶產業上,堅持“優勢在茶、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成敗在茶”的發展理念,緊緊扭住茶葉產業不放松,一屆接著一屆把茶種好,一屆接著一屆把茶制好,一屆接著一屆把茶產業做扎實,將湄潭茶歌越唱越響亮。
茶香氤氳小康路
以茶致富,以茶興業。湄潭縣立足縣情,從質量安全、基地提升、加工升級、市場開拓多個方面精準發力,加快推進由茶產業大縣向茶產業強縣轉變,通過抓基地、抓品質、抓品牌、抓營銷、抓龍頭,從規模化向生態化升級,確保茶園栽種安全;從標準化向安全化升級,確保茶葉生產安全;從品牌化向名牌化升級,確保茶企發展安全;由單一化向體系化升級,確保全方位搶占市場;產業由個體推動向龍頭帶動升級,確保“大船效應”。做好茶產業這篇大文章,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全縣通過全力打造歐標茶園,對宜茶區域進行科學規劃,制定生態茶園發展獎扶政策。加大茶農培訓,逐年培養茶業專業管護人才,大力實施茶園戶籍化、標準化、清潔化管理,全面推廣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生物農藥、黃板藍板等綠色生態防控技術。并建成黔北生態茶園物資配送中心,推行茶用農資統一配送,從源頭上嚴把安全關。同時,大力推廣茶園套種桂花、海棠、精品水果、茶下養殖等立體農業模式,提高茶園綜合效益,滿足茶農預期理想收入,確保茶園安全。
此外,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把大數據運用到茶產業發展中,通過園區環境信息與病蟲害信息感知監測系統、農產品溯源系統、信息展示平臺、茶園視頻監控等,實現茶葉生產的智能化管理。同時,建立茶葉質量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嚴格市場準入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建設茶葉物聯網,對茶產品進行全程監控,并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確保生產環節安全性,做一杯安全干凈的綠色茶。
為嚴格公用品牌使用和管理,湄潭縣還成立了茶葉協會,制定出“湄潭翠芽”“遵義紅”系列產品生產標準,注冊地域品牌證明商標。同時,每年籌資4000余萬元,用于品牌宣傳推介,通過精心策劃茶王大賽、傳統工藝傳承人大賽、茶藝節活動,成功承辦了第十三屆國際茶博會、2015年至2018年“貴州茶一節一會”、2019年貴州茶產業博覽會,大力提升湄潭茶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如今,“湄潭翠芽”和“遵義紅”已被列為全省“三綠一紅”重點品牌,“湄潭翠芽”更獲“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地理農產品標志保護品牌,榮獲“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達102.17億元。
截至目前,湄潭已建成茶青交易市場36個,茶區鮮青可在30分鐘內實現入市交易,并擁有國家農業農村部定點市場、國家商務部定點出口市場——“中國茶城”,入駐企業商戶400多家,2019年交易額21.3億元;湄潭在全國20多個省(市、區)地級以上城市設立品牌專賣店、旗艦店、批發部1136余家,企業在天貓、阿里巴巴等全國知名網站開設網店400余家;組建的“黔茶聯盟”等茶葉產銷聯合體,建立健全“線上線下”營銷網絡;截至2019年,湄潭茶葉出口到歐盟、俄羅斯、日本、非洲等地區,全縣茶葉外貿出口570噸。
茶旅融合繪新景
從翠芽27度森林康養基地的茶海客廳眺望,薄霧暖陽、滿目蔥綠、茶香陣陣,綠浪與藍天相接處,幾十幢彩色民居跳躍其中,金花村的“七彩部落”如童話般鑲嵌在大自然的脈搏中,猶如一幅多彩山水畫。
近年來,湄潭立足挖掘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資源,依托優美的茶區環境、宜人的生態氣候、名優的茶葉品質,由單一的品茶、做茶、賣茶向與茶文化和旅游結合的方向發展。為推進茶產業提檔升級,持續促進農民增收,湄潭以茶產業作為主線,堅定走茶旅融合發展之路。
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湄潭縣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集采茶制茶、農耕文化、鄉土風情體驗,茶旅、文旅、農旅、體旅為一體的鄉村茶旅一體化發展,以茶帶旅、以旅促茶,進一步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全景域·四季游”,走出一條“全景域體驗、全過程消費、全產業融合、全民化共享”的茶旅新路。不僅形成了茶海、茶壺、茶湯、茶城、茶村5張亮麗的名片,更向世人描繪了一幅茶香濃郁的全景畫卷。
如今,茶葉好賣了,鄉村更美了,游客也紛至沓來,百姓日子越過越好。“做一個幸福的農民”,這塊佇立在茶海間的廣告牌格外醒目,因為這不僅是湄潭農民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更道出了湄潭新農村的魅力。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游人在這個夏天,在青山疊嶂、茶涌綠波的“云貴小江南”中圍起方桌,看紅爐湯沸,品一壺香茗,遇見最美的湄潭。
來源:遵義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