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充分發揮資源稟賦,通過內建工廠、外拓市場,創新機制、“牽手號”助貧,培育龍頭、帶動發展等方式,不斷加快茶產業發展步伐,走出一條產業扶貧創新之路。
借助云南省打造千億茶產業的契機,將茶葉作為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先后出臺《關于加快紅茶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茶葉產業跨越發展的實施意見》《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臨滄市古茶樹保護條例實施辦法》等多個促進茶產業發展的文件,每年財政預算2000萬元資金發展茶葉產業,并將古茶樹的保護與開發納入法治管理。
切實解決貧困戶賣茶難,通過優惠政策引導茶企到貧困村建立初制所,實現全市24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初制所建設全覆蓋;將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采取股份聯結、訂單聯結、勞務聯結、租賃聯結等多種模式,形成新型合作組織與農戶、新型合作組織與市場相互“綁定”機制,有效解決貧困村茶葉的生產和收購、茶農賣茶難等問題,茶產業收益顯著提高,廣大茶農在茶葉產業發展中不斷得到實惠。每年舉辦茶葉節,邀請全國茶葉經銷商走進臨滄,了解臨滄的生態環境和茶葉品質,吸引他們成為臨滄茶葉的代言人和營銷員。
以會展營銷為重點,采取茶葉商協會組團、政府組團和企業自行組團等多種形式,到廣州、深圳、北京、上海、濟南等重點茶葉市場進行營銷推介,開拓西北、華北、東北、東南、西南一、二、三線城市市場,支持企業建設全國性銷售網絡和電商營銷網絡,線上線下營銷全面推進,通過開拓市場、促進茶葉產品銷售、提升產業效益、促進茶農增收。
建立重點產業發展領導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合作社、茶葉協會外聯企業、內聯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茶葉協會+黨支部+農戶+貧困戶”“茶葉大戶帶貧困戶”等多種茶葉助推脫貧攻堅機制,于2017年開發“10·17牽手號”扶貧臨滄茶,以茶葉企業為載體,以奉獻愛心促進扶貧消費為主題,打造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金字招牌”,讓扶貧茶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按照“公益、優質、價格與價值統一”原則,生產5款產品,銷售資金按照《“10·17牽手號”扶貧臨滄茶扶貧慈善資金收取管理使用辦法》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于支持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工作。“10·17牽手號”扶貧臨滄茶推出以來,全市共有27戶定點企業組織生產,累計收購貧困戶茶葉原料2108噸,生產普洱生茶116萬餅,實現銷售收入1.74億元,收取扶貧慈善資金近1000萬元,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745元。
脫貧攻堅中,全市共有24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其中涉及茶農12萬人、茶園面積16萬畝;有茶葉加工企業251戶,茶葉初制所4304個。為有效解決茶企散、小、弱,企業實力不強,帶動茶農能力弱,集聚效應難以顯現問題,我市按照內培外引和培育微企做大、培育企業升規、培育規企做強的原則,通過為企業搭建投融資平臺、組織企業開拓市場、推進清潔化標準化加工廠建設等舉措,引進和培育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企業集群,保證縣縣有重點培育的龍頭,2018年推動滄源佤山茶廠建成全國最大的一條年生產能力為1600噸的CTC紅碎茶生產線,解決當地30多個茶葉初制所的賣茶難問題。同時,通過資金扶持、市場推廣、品牌打造等方面給予多項優惠政策,扶持企業盡快做強做大,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支撐不強問題。
去年,全市茶園面積達155.4萬畝,實現茶葉總產量14.2萬噸,茶葉總產量、紅茶產量均居云南省首位 ,茶農來自茶葉的人均收入達3571元。在面臨疫情挑戰的今年春茶生產中,茶農人均茶葉收入1762元,同比增長1.16%,全市茶農收入呈現逐年穩增態勢,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臨滄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