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季過后,在科后村的新植茶園里,技術人員正給村民講解新品種茶苗栽培技術要點。自去年福安市農墾穆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科后村結對幫扶,開始進行茶種改種后,像這樣的現場指導已成為一種常態。
科后村位于穆云鄉東部,地處福穆線景觀帶,坐擁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是個純畬族村。過去,由于人口大量外流、耕地面積少、沒有特色產業,科后村是全鄉6個產業薄弱村之一。
產業扶貧就要找準路子。穆云鄉緊扣“一村一策”要求,以產業薄弱村為中心,引進龍頭企業,創新產業黨建聯盟,采取共建、幫帶等形式,探索“支部+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與全鄉6個薄弱村建立結對幫扶,成立福安市農墾穆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借助農墾的技術、品牌、市場,帶動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加快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圖/畬韻穆云
強企聯弱村,產業促發展。農墾公司的技術和市場優勢,為產業薄弱村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去年,通過企業的市場化運作,科后村村民組團外出考察茶葉市場,隨后開始興建產業振興項目區,其中新改種的茶園在短短幾個月,就為村民帶來看得到的收益。“以前本地茶每斤20多元,改良品種后,今年茶青每斤就賣了135元。”科后村村民蘭玉仁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只有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產業,精心培育,久久為功,逐步形成規模,才能更好地對接市場。
在探索產業振興的道路上,穆云鄉深入貫徹落實市委關于鄉村振興的各項決策部署,精準定位、科學謀劃、明確思路,堅持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為抓手,建強“領頭雁”隊伍、配齊“指導員”隊伍,成立黨員農技服務隊,全面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合力助推鄉村振興。穆云鄉推行“村委+合作社+農戶”模式,由村委會牽頭產業項目前期運作,并以每年每畝100元至200元的租金,與群眾簽訂15-20年的土地流轉協議,把拋荒地充分利用起來。在完成種植后,將產業承包給由本村村民組成的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項目創收后的收益,按預先約定的股份比例進行分紅,實現村集體、合作社、村民多方共贏。
黨員農技服務隊 指導科后村產業項目圖/畬韻穆云
農產品銷路有市場,村民收入有保障。目前,穆云鄉6個產業薄弱村已有25個項目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模式,現已完成種植移交合作社管理19個,走出了一條畬鄉產業發展新路子。
鄉村實現美麗蝶變,產業迎來發展春天。穆云鄉借助“白云山下,最美畬鄉”的生態優勢和已成規模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投資5300萬元建設穆云環鄉公路,打通全鄉33個行政村之間道路閉環,成功打造“白云山山水人家”和“福穆線”兩條精品旅游路線,進一步提升鄉村農業發展和旅游接待能力,讓游客“有花可賞、有果可吃、有景可看、有特產可買”,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閩東日報記者 郭曉紅 龔鍵榮)
來源:閩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