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多地反復出現,今年春茶“用工荒”問題尤其突出。人們不禁要問:這個時候,為什么不能采用機械采茶緩解“用工荒”問題呢?
為此,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記者采訪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唐小林、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智能機械裝備課題組專家李楊,為大家解讀機械采茶發展不給力背后的原因。
我國大部分茶葉初精加工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圖為湖南省雙峰縣農家寶機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車間的工人在加緊組裝揉茶機。乃繼輝攝
Q:
為什么要發展機械采茶?
A:
近10年來,尤其是疫情暴發以來,采茶工流動受限,春季“用工荒”問題在全國各茶區出現。春茶無法按時采摘,夏秋茶更是只能完全放棄。
此外,產茶區還面臨采茶工老齡化的問題,甚至出現茶地荒廢的困境。
Q:
發展機械采茶的主要難度有哪些?
A:
機械采茶對地形要求比較高。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成了適合平地茶園采茶的機械化作業技術與裝備體系。
而我國大部分茶葉產區在山地、丘陵和陡坡地帶,地形復雜,茶園建設規格不標準,這是致使采茶機械難以推廣普及的突出問題。
Q:
機械采摘的茶青能做出外形好看的茶葉嗎?
A:
當前還沒有合適的機械能采摘葉片勻齊、幼嫩完整的芽葉,至少在現在的科技條件下難以產業化。茶葉采摘機械化發展進程與我國現行茶葉產品結構、標準體系、加工技術、加工裝備等是不匹配的。
Q:
目前我國采茶機都有哪些類型?
A:
目前,茶葉采摘中使用的采茶機機型以采摘低端大宗茶為主,類型主要有單人式、雙人式、自走式、乘坐式等。其中,應用較多的采茶機以單人式和雙人式為主。
Q:
目前開發的采茶機機械能夠大規模應用嗎?
A:
與茶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需要相比,我國采茶機的研究與應用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首先,缺乏針對名優茶的采摘機械。目前,機器采摘的鮮葉標準尚不能達到名優茶的要求,市場接受度差。
其次,大規模推廣機器采茶需要與農機、園藝部門相配合,這就離不開適宜機采機制的茶樹品種和標準化的栽培模式。
圖為科研團隊正在調試第三代名優茶采摘機器人,借助人工智能助力龍井茶采摘。 張亮宗 攝
Q:
未來采茶機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A:
目前,茶葉鮮葉采收,僅有往復切割式采茶機較廣泛地應用于大宗茶生產中。我國名優茶智能采茶機尚在起步階段,產業化尚需時日。
隨著浙江理工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眾多科研力量的參與,在國家茶產業技術研發體系、中國農科院“智機”行動計劃等科技項目支持下,智能采摘的關鍵技術難題將逐步得到突破。
Q:
為什么大家偏愛手工采摘的茶葉?
A:
長期以來,我國消費者過度追求外形的消費習慣導致了大部分消費者偏愛手工采摘的茶葉。手工采茶具有很強的感官判斷的敏感性、靈活性和選擇性,能對各種茶類標準芽葉的大小、老嫩和采留比例作出準確判斷和掌握。所以,現在大部分名優茶葉采摘仍以手工采摘為主。
Q:
未來我國茶葉采摘發展的方向是什么?
A:
茶產業的小、散、弱是茶葉采摘實現機械化的根本制約因素,未來茶葉采摘要“兩條腿”走路,對不同規模企業要區別對待。對求規模、以質量效益為目標的企業要逐步推進機械化;小而精的企業可以推出滿足市場小眾、高端消費群體消費需求的手工采茶產品。
今日話題討論
作為消費者,你能接受機械采摘的茶葉嗎?
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我們在評論區等你哦~
出品: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