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大戶黃成會種植刺梨50多畝,去年收入16萬元;種植大戶鄧澤注種植獼猴桃43畝,去年收入15萬元;種植大戶楊樹啟種植茶葉10畝,去年收入3萬元……隨著長效產業逐漸進入豐產期,大家的收入還會不斷增長,預計今年全村主導農業產業產值在4000萬元左右。”
3月24日,六盤水市水城區順場鄉營盤村春茶采摘忙碌有序,在騰鵬茶葉基地,處處一片大好春光,看著滿山鋪綠的火熱采茶現場,營盤村黨支部書記李勇向記者算著近年來村里產業發展的收入賬,喜談變化,憧憬滿滿。
作為水城距離中心城區最邊遠的鄉鎮之一,“山高路遠”是營盤村最真實的寫照,從城區出發,120公里的路程至今仍需耗時2個多小時,要拐過數不清的彎道,而這一路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不僅見證著這里的蝶變,也佐證著這里曾經發展的艱巨。
挑戰與機遇并存,“山高路遠”阻不斷發展的迫切需求,回溯歷史的軌跡,脫貧攻堅大潮涌動,春風政策拂遍山鄉,作為順場鄉中心村的營盤,隨著鄉村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乘勢迎來了巨大轉機,走上了引領示范全鄉其余村寨發展的拓新之路。
靠山吃山,一路探索,營盤村因勢利導,用優勢彌補不足,立足山地、氣候等資源稟賦,種養結合、長短結合發展,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政策,緊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產業生態化發展理念,向“綠”而生,在不同海拔高度逐步發展了茶葉、刺梨、獼猴桃等長效產業9700余畝,時令蔬菜、烤煙等短效產業2000余畝,實現了村民產業發展全覆蓋。
“這段時間,營盤村7700余畝茶葉正處于春茶采收加工階段,每天有400多人在茶山采摘茶青。”李勇介紹,自2010年開始,在政府及種植大戶的統籌帶動下,營盤村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至今營盤村培育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兩家、茶葉種植農戶180余戶,同時,隨著漫山遍野的茶樹逐年進入豐產期,每年茶葉的產量和質量都在不斷變好,茶葉,成為了營盤村民的“搖錢樹”。
端穩發展的“鐵飯碗”,在一片片生態產業孕育的“綠色財富”中采摘幸福,這幾天,趁著春茶采摘的好時節,營盤村馬口組51歲村民王菊菊每天都會一大早來到茶葉基地,參與到采茶的行列之中,頭戴遮陽帽,王大姐雙手不停翻飛,動作麻利,不一會兒就采滿了一簍茶青,而其背上背著的小孫子也在青青茶園相伴之下酣然入夢。
“每天就來半天時間,能賺五六十元,我主要是在家幫兩個兒子家帶孩子。”王大姐介紹,自十多年前營盤村種植茶葉開始,她就已參與其中,管護、采摘一年四季都需要人工,而看著家鄉產業發展帶來的農村變化,王大姐一臉笑意地坦言,“現在的農村和原來真是天差地別”。
“天差地別”的發展感受,在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中延續,如今,“山高路遠”的營盤村,更是搭上了網絡“快車”,干凈的茶葉、甜美的獼猴桃、香糯的芋頭……一個個產自深山的優質農產品通過網絡出單,坐上物流快車,銷往了全國各地。
回望發展,營盤人借綠生財,以生態發展留住鄉愁,鋪就了厚重的生態底色。滿山的茶葉、刺梨、獼猴桃是營盤村立足山地實際,兼顧發展和生態,給出67%森林覆蓋率喜人答卷的最好見證。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打破祖祖輩輩種植苞谷、洋芋的思想桎梏,營盤村把握生態產業發展機遇,年人均收入實現從2010年的不足4000元增長到如今的12000多元。期許未來,營盤村黨支部書記李勇說:“我們將牢牢抓住‘五型’村居產業型村居建設機遇,繼續在管護好現有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夯實產業基礎,共同建設一個更美好、更幸福的營盤村”。
來源:貴州茶香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