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草機的刀片飛快旋轉,修剪機刷刷地切割著茶樹兩旁的枝葉,翻耕管理機在茶園里自動行走……近日,在“中國好茶 科技賦能”中國茶產業人工智能應用論壇上,來自華為、合工大、中電科等企業、院校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發專家們,向與會人士展示未來茶園管理機械化生產的智能場景。
△茶園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研討論壇現場
勞動力老齡化期待機械化來破解
2月17日—2月18日,華為公司、合肥工業大學、中電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等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研發專家,深入云嶺茶莊園、EC產業園和安溪茶學院等地考察,并組織召開“中國好茶 科技賦能”中國茶產業人工智能應用論壇,探討評估茶園管理中機器替人的可行性、風險及效率評估、商業模式等,助力安溪縣破解茶園機械化困局。
“在茶園深耕方面,容易遇到草根纏繞的問題,可以考慮采用動刀片、靜刀片相結合,分階段實施反旋,從而實現切斷草根、進行深耕。”在云嶺茶莊園獅形山茶園,專家們現場演示了茶園機械化除草、機械化開溝深耕等。
“由于茶樹耐旱怕澇的生長特性,山坡地適合種植茶樹。”安溪縣茶管委辦副主任張炳燦介紹,安溪縣茶園多為丘陵地形,茶葉主要是以人力采摘為主,因而茶園管理對人力需求大。據了解,云嶺茶莊園約有800畝茶園,一年人力投入就超過200萬元(含制茶)。
茶園管理勞動力老齡化與短缺問題,是當前制約茶產業發展的一個難題。“從事茶業勞動的工人年齡層偏高,年輕人不愿意參與到茶園耕作、采摘等工作。”張炳燦表示,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存在斷層風險,而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技術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機器替人已經具備可能性。
張炳燦認為,通過機械化的智能應用,既加快茶園管理新舊動能轉換,改變以往傳統人工管理耗時費力、生產效率低、勞動力短缺等棘手問題,更重要的是,也改變傳統人工采茶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現狀,大大提高采茶生產效率,節省大量勞動力成本。
△專家現場演示茶園機械使用技術 林水源/攝
加快研發適應丘陵地形耕作機械
實際上,為破解茶園機械管理難題,安溪縣已有茶企開始有所行動。“去年11月,八馬茶業通過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項目驗收,有力推動茶園種植自動化、智能化管理。”八馬茶業總工程師林榮溪介紹,八馬茶業擁有含可視化管理系統、131省級智慧園統一管理平臺、茶山病蟲智能監測系統、智能害蟲防治設備、區域氣象數據、物聯網數據等六大板塊的5G智慧茶園。
現場專家認為,智慧茶園正致力于為茶園智能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然而,要在安溪山區大面積實現機械化生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專家表示,安溪縣茶園地域地形復雜,多分布于丘陵山區,機械化難度大,在機器研發上帶來不小挑戰,從而影響了采茶機械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對此,采茶機械設備生產廠家要加快針對性強的設備研發。
專家介紹,茶園管理機械有多種,主要有茶園耕作機械、茶園植保機械、茶葉修剪機和采茶機等。茶園耕作關系到土壤的水分、空氣、肥料等,是對于茶樹生產影響最大的一環,且直接影響到茶葉加工品質。近幾年隨著無人機技術的成熟,植保無人機在我國逐漸興起,其擁有高效、便捷等優點,目前已成為茶園管理的重要機械。
此外,還可融入更多智能元素。比如對采茶機器人的研究,涉及機械臂高精度控制技術、茶葉機器視覺智能識別技術等,以實現全自動化、智能化采茶,解決茶園采茶機械化推廣應用面臨的技術難題。
人才培養是推動茶園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環節。“茶學專業朝著人工智能的方向發展,重點培養學生茶業智能機器人操控實際能力和智能化創新能力。”安溪茶學院茶學系主任高水練告訴記者,學校已經從2018級開始在課程中逐步融入人工智能知識和實踐訓練,如開設《茶葉機械與人工智能》《茶園數字植保》等課程。
來源:安溪報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