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茶葉飄香,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時節。在思茅港鎮茨竹林村,春茶陸續進入采摘期,綠色、生態、有機的茶產業正不斷壯大,成為當地衣食萬戶的綠色致富產業。
近年來,思茅區立足建設“全國有機茶產業發展標桿”,以“綠色有機”為主線,按照“提質增效、結構調整、品牌帶動”的發展思路,全力打造“思茅有機茶”區域公共品牌,深入推進“一縣一業”示范縣創建,有機茶全產業鏈發展正從“齊全”逐步邁向“高效”。
走近思茅區思茅港鎮茨竹林村茶園基地,一排排清新嫩綠的茶樹錯落有致,綠色的春茶鋪滿青山,為最大程度保留茶葉的鮮嫩和清香,上午9時,太陽升起,散去了茶園里的霧氣和枝頭的露水,采摘春茶的村民們背著竹簍,勤勞的身影穿梭在茶園中,雙手上下翻飛,一片片清香鮮嫩的芽尖落入籃中。
茶園里,茶農周其書夫婦正忙著采摘茶葉,對于今年的收成,周其書笑著說道:“茶園里可采摘第一批春茶預計800公斤,按照市場售價能有1.2萬元的收入。今年,我家這11畝茶園預計能實現凈收入6萬元以上。”
“我是退休教師,退休后開始種茶,平常就是給茶葉修剪枝條、鋤鋤草、施施肥。通過有機茶園改造,茶葉更加鮮嫩了,品質提升了,也更受市場歡迎了,市場價格好的時候每公斤鮮葉能賣16元。”茶農朱光云說。
據了解,茨竹林村共種植茶葉8400畝,目前已成立5家茶葉種植加工合作社,普洱市梅蘭茶廠的注入給當地茶葉種植、收購、加工帶來了技術保障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實現了“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銷售生產線。
“為了積極響應‘鄉村振興,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號召,我們正在與茨竹林村合作建設一條有機茶生產線,政府投資了220萬元建設資金,我們每年固定給茨竹林村集體經濟分紅7%。”據普洱市梅蘭茶廠負責人李春文介紹,每天茶廠300多名工人可采摘青茶近2.4噸左右,年產曬青和烘干茶葉約300噸以上,產值達600萬元左右,可帶動當地群眾務工經濟收入戶均達2萬元以上,實現了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百姓增收致富,加工出來的干茶銷往全國各地。
“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產業興旺,我們茨竹林村產業發展必須在茶葉上下功夫,在推進有機茶園轉換的基礎上,聚焦茶葉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把茶葉品質做好,更好地提升經濟效益,助推鄉村振興。”思茅港鎮茨竹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曹加順說,茨竹林村正在全面推進有機茶園建設。
近年來,思茅區把茶產業作為富民強區的重點產業來抓,通過有機茶園轉換,努力提升茶葉品質,不斷提高茶葉附加值。思茅港鎮通過“一縣一業”項目實施,充分利用茨竹林村獨特的自然地理資源和氣候優勢,通過“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加大對茶產業積極引導扶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取締農藥殺蟲,最大限度減少農殘對茶葉品質的影響,通過有機茶申報轉換認證和歐盟國際雙標認證的鑒定,全力把茶產業打造成生態、有機、綠色產業,為百姓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注入新的活力。
做好一片茶葉,富裕一方百姓。下一步,思茅區將以建設生物多樣性突出、產品優質安全、經濟社會效益顯著、可持續發展的有機茶園為目標,深入實施茶產業富民工程,全面完成有機茶園基地認證,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示范上體現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來源:思茅區融媒體中心 李建紅 徐曉芳 魯海楊(文/圖),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