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在第11版刊載題為《宜賓尋茶》的文章,點贊高縣早茶。全文如下:
宜賓尋茶
蕉村鎮青云社區的茶農們忙采茶
“酒杯未覺浮蟻滑,茶鼎已作蒼蠅鳴。歸時共須落日盡,亦嫌持蓋仆屢更。”北宋詩人黃庭堅在四川宜賓的詩作吸引了我,宜賓素有“酒都”之稱,山谷道人飲酒不用愁,但是茶又如何而來?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開啟了在宜賓的尋茶之旅。
聽聞烏蒙有好茶,循著絲路古驛,前往位于烏蒙山北麓,素有“烏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來第一城”的高縣。一路驅車,路途山清水秀,眾峰銜翠,時有云霧繚繞,偶有幾處人家。
行于高縣大雁嶺鄉村振興示范區,清新的茶香撲鼻而來,成片的茶樹綿延山嶺,惹綠了山頭。茶芽探出枝頭,茶農們穿梭在茶園里,十指翻飛,嫻熟地將鮮嫩茶芽采入竹簍。
“今年氣溫偏低,茶葉生長慢一點,但價格比往年高嘞,總體收益穩定?!笨粗铇渲︻^的萬千新芽,茶農笑瞇瞇對我說道。
駐足碧波蕩漾的大雁嶺雁鳴湖,眼前就像鋪開了想象中的“西湖”,山與水、水與泥、泥與樹構成了一幅優美畫卷,茶香襲來,沁人心脾。
春茶貴如金,采茶宜趁時。茶農告訴我,采茶亦有講究,高縣以“優”和“早”為優勢特色,每年2月初開采,當地有歌謠道“二月采茶茶發芽,哥喲莫想就吃它。等到三月清明后,妹兒上坡來送茶……”
在高縣,漫山遍野種滿茶樹,茶歌貫穿采茶人的日常。每到茶葉采摘季,漫步于鄉村的茶山茶園,總能聽到茶農們自編自唱的采茶歌,他們寄情于茶,喻茶感事,讓人透過歌聲,感受到他們的怡然自樂。
川茶歷史悠久,西漢蜀人司馬相如、揚雄的文辭中有許多關于茶的描述,飲茶那時已在巴蜀一帶肇興,殆及兩宋,川茶成為貢品茶,需求刺激著四川開發地力,同時也帶動了更多蜀人以種茶就業,并在川南地區形成一條特色的貿易路線——茶馬古道。高縣作為茶馬古道重要的驛站,處于北緯30度附近,環境優美,土壤肥沃,屬烏蒙山茶葉主產區域,主要生產早春綠茶和優質紅茶,是著名出口紅茶——“川紅”的故鄉。
2021年,高縣印發了《高縣支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十二條政策》,從種植、加工、銷售等各方面給予完備的政策支撐,重點做好茶葉基地建設、加工能力提升、銷售平臺搭建、經營主體培育和品牌創建工作。目前,全縣現有茶園33萬畝,種植面積位居四川第二,已建成8個茶葉萬畝億元示范區,5個茶葉現代農業園區,培育茶企108家,茶葉專業合作社46個,產干茶2.88萬噸,綜合產值突破73億元,茶農人均茶葉收入1.4萬元,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
“我們以舉行早茶節為契機,以茶為媒、以茶會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贏,進一步發展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壯大茶經濟。”高縣縣委書記黃修國表示,高縣始終堅持把茶產業作為帶動群眾增收、促進共同富裕的主導產業。下一步,高縣將著力把開市的長江源國際茶貿城打造成西南地區最大的茶業綜合交易市場,并進一步培養壯大茶葉生產加工企業,提升茶產品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多元化方向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