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福鼎市始終堅持把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相關改革創新做法多次在國家、省級媒體刊登。
改革背景
福鼎是中國白茶的發源地,全市茶園可采摘面積約30萬畝,實現茶葉總產量3.78萬噸,其中白茶產量2.95萬噸,茶產業綜合總產值137.26億元,茶產業已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創新做法
一、夯實茶產業基礎,做好綠色發展文章。
一是發揮生態優勢。推行基地化管理,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茶農”模式,依托全市577家SC取證茶企,推動“小、散、弱”茶園和小微茶葉初制加工向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集聚。創新成立首家“白茶診所”,全市150余家農資經營部的茶葉化學農藥全面下架,實施茶園不使用化學農藥全覆蓋。
二是搭建融資平臺。依托全省首創的農村生產要素平臺,結合福鼎白茶大數據系統,將農戶茶園、白茶存貨、茶企廠房、“福鼎白茶”商標使用權等生產要素盤活起來,創新推出茶園信息貸、茶企托管貸,興茶貸等19種信貸產品,有效解決茶農、茶企融資難題。
三是補齊監管短板。統籌市鄉村三級監管隊伍,建立茶葉質量安全巡查隊,協助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開展茶葉質量安全執法巡查,對全市16個鄉鎮220多個行政村、108家農資經營點、500多家白茶企業及其茶園基地進行巡查。
二、創新茶科技引領,做好產業服務支撐。
一是全面推進溯源體系建設。創新建立白茶大數據溯源體系,實行茶農出售茶青憑證交易、茶企和經紀人收購茶青掃碼交易、以及茶企貼標銷售,全程監管、一碼溯源。同時,積極開展茶青經紀人審核驗證、信息卡證辦理發放和茶企APP軟件應用培訓,持續完善收集內容、溯源方法、統計流程,提升大數據溯源防偽標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二是積極開展數字化建設。在產茶區加快實施“數字茶鎮”項目,推進智慧茶園監控系統、立體氣象監測等數字化項目建設,加強對茶園管理、茶農用藥可視化監管力度。結合白茶可收藏特點,利用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提供對茶倉、窖藏環境的智能感知、預警等服務,實現智能化管理。
三是著力構建產學研創新體系。加強與茶業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發揮中國白茶研究院共商共建共享的平臺作用,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茶業科技創新體系。2021年,中國白茶研究院與茶企合作設立了17個非公茶葉企業研究所,開展7個開放式課題研究,成為全國茶產業首創的院企合作先例。
三、突出茶文化賦能,提升公用品牌影響力。
一是加強茶文化建設。連續舉辦十一屆福鼎白茶開茶節,打造茶葉與文體旅充分融合的國際品牌茶事活動。開展基因圖譜研究,加快建立茶樹種質資源基因庫,全面推動福鼎白茶開茶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福鼎白茶制作技藝申報世界非遺、福鼎白茶文化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申報工作。
二是注重品牌推介宣傳。繼續實施“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協同發展戰略和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項目。發揮協會、研究會和“白茶新青年”全媒體工作組創新引領作用,加強與“福茶網”、抖音、B站等強勢新媒體平臺合作,持續打響福鼎白茶品牌。
三是推動“白茶+”新業態發展。加速跨界融合,創新開展“白茶+電商”、“白茶+旅游”、“白茶+美食”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動白茶產業從傳統種茶制茶向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邁進。加強白茶應用基礎研發,開展保健功效機理研究,推出白茶護膚品、白茶保健品、白茶糕點等一系列衍生品。
主要成效
福鼎白茶以52.22 億元的品牌價值,榮獲“2022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第五位,并被授予“最具品牌帶動力”的品牌,這是福鼎白茶連續13年進入“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茶產業提供就業崗位10萬余個,有效帶動38萬涉茶人員增收致富,全市茶農人均收入從2007年的幾百元增長到1.5萬元,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作出重要貢獻。
經驗啟示
一、凝聚保障大合力。2007年成立茶業發展領導小組,2008年出臺“白茶20條”,2018年出臺“白茶28條”,2021年出臺福鼎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超越行動計劃,持續以政策引導為茶產業發展指路護航,扶持福鼎白茶領軍企業發展、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白茶)產業園,不斷推動產業規模化升級。結合創建一流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成立服務茶業企業發展工作隊,及時解決反映較多的產業用地、質量管控、市場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問題,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
二、提升品牌影響力。深化“1+N”的宣傳營銷模式,持續辦好福鼎白茶開茶節等特色茶文化活動,組織重點茶企抱團參加國內外博覽會,推行“雙品牌”互動互促和線上+線下融合營銷模式,大力推進品牌化經營。
三、筑牢產品質量關。堅持把質量安全作為茶產業發展的“高壓線和生命線”,全面實施生態茶園“兩好兩替代”,嚴禁茶園及其周邊使用除草劑,有機肥替代化肥,以高標茶園建設示范帶動,全市78家茶企基地獲得有機認證,有機茶園面積達到35300畝。
(來源:閩東日報)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