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新寧縣志》卷八《輿地略下·物產·料品》記載:“(白云茶)以產于獅子頭、瓶山頂者為上,性最涼,能解積熱,不可過飲。”這段文字表明,當時的廣東江門臺山人,已有采摘制作、飲用白云茶的習慣。
目前,“白云茶”已成為江門的區域特色品牌。近年來,當地政府頻頻出招,通過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優化茶葉品種結構、提高茶葉深加工能力等舉措,整合資源、凝聚茶企、打造公共品牌,幫助白云茶“走出去”。
美麗臺山誕生優質白云茶
白云茶在臺山誕生并非偶然。臺山海岸線長,漁民眾多。相傳漁民出海打魚時,身上會有各種不適,他們發現了白云茶樹的茶葉經過加工后可以去除眼熱等疾病,于是白云茶葉就逐漸被臺山人所用了。
臺山山巒起伏、三面向海,氣候溫和、雨量豐沛,為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20世紀五六十年代,茶園遍布臺山各地,茶樹種植面積達530多公頃,單是北峰山,就有大大小小茶園100多個。
香氣好、回甘足,是白云茶的兩個突出特點。按茶葉的種類分,白云茶分為紅茶、黃茶和綠茶。茶學專家、省高級評茶師學會顧問伍錫岳多年來一直在指導茶農種植白云茶樹。他指出,白云茶之所以好喝,除了生長環境優越,還有一個原因是茶農只采摘春茶,不過量采摘,制成的茶葉色、香、韻、味俱佳,蜜味濃厚。
在據了解,上川島茶樹資源非常豐富,約有3000多畝白云茶。而同樣是白云茶群體種,種在大山深處和種在海邊自然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韻味。臺山市上川島仙島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盤衛林介紹,茶園實施綠色種植,使用上川島當地的蟹殼、蝦殼等作基肥,堅持不打農藥,讓茶樹自然生長。同時由于島上山高霧濃、晝夜溫差大,茶樹芽葉柔軟、嫩肉厚實,果膠質含量高,制作出來的茶葉形成了上川島獨有的“海韻蘭花香”風味,暢銷海內外。
野化成功引導白云茶復興
生長于深山的野生白云茶樹樹齡高,樹干較高大。在1985年的調查中,考察團就曾在大隆洞的牛圍山發現高達6.16米的茶樹,根據推算,這棵茶樹的樹齡在400年以上。隨著環境變化,臺山野生白云茶樹數量日漸稀少。進入21世紀后,在茶學專家的指導下,臺山茶農開始野化白云茶實驗,取得了成功,引導了白云茶復興。
自2008年開始,臺山市瓶峰茶廠負責人黃錫朋開始對曾經人工種植的白云茶正式實施野化,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如今這里如今已形成大片野化白云茶樹林,數量難以估計,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茶葉生態圈。
“基本每天都有游客到這里喝茶、放松,每天有超過100人來到茶場。”黃錫朋表示,今年還將對茶葉加工車間進行升級改造,并繼續在周圍符合白云茶生長條件的農村生態林里擴種白云茶,讓更多的消費者接受野化茶的生態友好理念,并通過種茶提高當地村民的收益。
在臺山市源豐茶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這個廣東省巾幗創業基地里,常年有十幾名留守婦女在工作,近兩百畝的矮化白云茶園讓她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即使年紀較大也能憑自己的勞動獲得較好的收入。
“今年川島白云茶的產量和質量比往年有較大的提升”,林紅青表示。耕耘種茶十余年,林紅青對白云茶的未來充滿期待:“接下來,我們會積極打造高知名度的川島白云茶品牌,搭建游玩體驗一體化的旅游景區,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發展林業生產,帶動更多婦女創業增收。”
臺山緊握茶產業發展機遇
白茶云打響自身品牌,除了依靠產品質量、企業發展之外,也與當地政府分不開。近年來,臺山市緊握茶產業發展政策機遇,著力實施白云茶種質資源保護,推進生態茶園建設,積極優化茶葉品種結構。
其中,臺山市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富民興村產業的同時,發動茶企、合作社積極申報“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2020年通過遴選確定仙島茶業、綠豐寶為“一村一品”項目實施主體,發放扶持財政資金150萬元用于發展茶產業。
為了保障白云茶的品質,臺山市農業農村局積極實施生態茶園建設獎補項目,仙島茶業獲得18萬元用于建設省級生態茶園。在解決種植規模小的問題上,臺山市農業農村局爭取資金80萬元用于茶樹擴種,增加種植面積18公頃。此外,臺山市還積極實施茶葉加工設備改造項目,包括投入40萬元用于補助綠豐寶茶葉加工線升級改造,提高茶葉深加工能力。
為了培育壯大白云茶產業,臺山市還加快產業化步伐,配套建設茶葉育苗基地、茶園基地,積極引導開展訂單生產,引導和鼓勵企業、茶農和營銷大戶成立茶產業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形成企業、協會、茶農利益共同體,走“產加銷”一體化發展路子,實現“茶園變車間、茶農變工人”的產業化格局。
其中,今年計劃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合作,建設白云茶種質資源圃及種苗繁育示范基地,開展上川島白云茶資源選育工作,對白云茶的生物學性狀、生化組分及茶類試制等進行鑒評,進而加強白云茶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
據了解,為打造白云茶公共品牌,目前,臺山市正深入發掘當地古茶樹資源,加強品牌管理和原產地保護,推行標準化生產,以白云茶開發多種茶類產品,如白云黃茶、白云高香紅茶等。
【記者】黃旭君
【來源】南方農村報南方+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